位于桑植县苦竹坪乡张家湾村是个并不出名的村子,但因为央视关注该村15岁学生余启运爬“天梯”上学之后,这个普通的村落迅速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。
4月22日,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了2个多小时后,记者来到了这个村庄。张家湾村坐落在苦竹坪乡东北角的群山之间。村主任刘兴阶告诉记者,张家湾村一共七个组,其中四个连在一起的组地势较高,形成了苦竹坪乡独立的一块高地。
由于地高多悬崖,因此自祖辈开始,就在这块高地的两处位置都搭起了木梯,成为这4个组出入镇上相对便捷的通道。对这四个组而言,这两处木梯并不是唯一通道,但如果不走木梯,就必须攀爬岩壁,费上四五个小时才能走到镇上。
刘兴阶告诉记者,除非是5到7月的汛期,小溪淹了村子通往天梯的小路,不然无论老人小孩都走天梯。村里还有其他三个组,地势稍低,去镇上不需要走木梯,但走山路到镇上,也要花上两三个小时。
在红鱼洞组天梯,记者碰见了余启运的爷爷余大桃。老人家刚赶集回来,背篓里背着满是赶集买的生活用品。
“天梯”搭放在半山腰,宽四十厘米,两部共三十六级,外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,也没有加固措施。靠着岩壁的天梯就“立”在一块只够站下一人的岩石上,就像“挂”在半山腰一般。爬行在梯子上的人,身后就是几十米高的悬崖。
余大桃一家六口人,除了余启运和妹妹在外读书,其他人都住在天梯上的山里。天梯上有8户人家,32个人。靠种的稻谷、玉米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。“家里不让孩子们单独走这里,每次上学、回家都是有家人带着一起走。”余大桃说,这条路太窄,太危险,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悬崖。
山上条件艰苦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去外面打工,在家的人就靠种地、割粽叶来生活。
“大儿子当初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,可是因为家里没钱,孩子最终没有去读书,只能去打工了。”村民邹双清的脸上充满无奈与内疚。他说家里条件好的早都搬出去了,现在还留在山上的是经济条件差的。
“我们也想过搬出去,但没有钱修房子,也不知道搬出去了家里靠什么生活。”邹双清的话代表了大部分村民的想法。
据了解,张家湾村属于典型的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全村18000多亩地只有272亩耕地。该村总共有百余户人家,共398人,但常住人口不过百余人。目前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、小孩。
在村里,对于留守还是搬迁,其实意见也不大统一。部分老人因乡土观念厚重,不愿意搬迁出去,总认为“应该终老于故土”。
红鱼洞组的余大姐告诉记者,“搬迁是好事,政府也是在考虑我们老百姓,但是我们在这住习惯了,搬出去也没有地怎么办?”
“在村里光卖粽叶,一户人家每年可以卖上一万多块,像我弟弟手脚利落,每年能赚个两万元钱。”张家湾组的刘兴文说,“要是有路,每年赚的钱能更多一些。出去了,要是没有田地,不能养牛养羊,也没有粽叶卖了,我们就没法生活了。”
搬迁令刘兴文十分迷茫。对没有一技之长,没有本钱,缺乏从商经验的村民而言,拿什么养活家人的顾虑很现实。
而年轻人,则向往着外面的生活。
张家湾组的向春芝3年前就搬去了龙潭坪镇上做生意,偶尔才回家一次。他告诉记者,家里就一个女儿嫁到常德去了,自己在外面做点小生意也就很少回来。“住在外面肯定比住在山里面舒服,收入也多了很多。”向春芝告诉记者,“住在山里面交通不方便,像我如果一个人在村里生活,万一有个病痛怎么办?”
村民矛盾的想法,以及生存的现实,让地方党委和政府也感到为难。
苦竹坪乡的乡长胡全明告诉记者,历届县、乡政府都十分重视村里的发展,针对张家湾村交通不便的问题,一直都在筹集资金修路,并且已修3公里简易公路到村,但是张家湾村村道计划里程近30公里,施工难度大,需要1千多万元的投入。
“张家湾村常住居民仅一百多人,花1000多万修一条公路,实在是不合算。”胡全明说,
在媒体报道之后,他们已经初步制订了方案,原则上对张家湾村实施整体搬迁,搬迁的安置点暂定为古罗介村的三岔湾和乡政府驻地。
桑植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交通困难的地方在桑植县不止张家湾一地。作为一个县级财政刚过4亿的贫困县,交通欠账问题还比较突出,要解决县里的行路难,财力难以支撑。
尽管如此,目前桑植县政府已决定安排20万元资金对“天梯”路段进行改造,决定先修建一条人行便道,解决村民出行难题,该村其他组的出行问题也将统筹安排陆续解决。
“修便道只是‘权宜之计’,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群众自愿移民。”该负责人透露,目前“天梯”处的便道已开始勘察设计,将于4月底动工,估计在8月底竣工。届时,“天梯”就可光荣“退役”。
湖南西部(张家界)中国国际旅行社
电话: 17374407606 / 13307447877 (微信同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