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。它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、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,是其中唯一保持着清代原构的史迹,因其建造年代之早、自然风光之秀、建筑工艺之巧、词章歌赋之佳而闻名,明李东阳《书岳阳楼图后》称:“江汉间多层楼杰阁,而岳阳为最。”
岳阳楼兴于唐,盛于宋,传承至今历经了由军事楼—城门楼—观赏楼的演变。唐朝以前,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,自唐始,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雅士游览观光、吟诗作赋的胜地。其中孟浩然的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(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)、李白的“楼观岳阳尽,川迥洞庭开”(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》)、杜甫的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(《登岳阳楼》)等皆为千古绝唱。但岳阳楼真正名闻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、范仲淹作《岳阳楼记》之后。滕子京于庆历四年(1044年)被贬为岳州知州,他认为“天下郡,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,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”,遂于庆历五年,开始重建岳阳楼,一年后落成。他写下《与范经略求记书》连同一幅《洞庭秋晚图》一同送往在河南邓州戍边的范仲淹,请他为楼作记,范仲淹由此写下名传千古的《岳阳楼记》。它全文360余字,字字珠玑,文情并茂,语气铿锵,内容博大,哲理精深,气势磅礴,文中先忧后乐的核心思想流传至今。从此楼以文名、文以楼传,文楼并重于天下。
岁月沧桑,岳阳楼数遭水患兵燹,屡圯屡修,有史可查的就达30余次,最近的一次大修为1984年落架大修,沿袭清光绪六年(1880年)所建时的形制,按照“整旧如旧”的原则进行。它坐东朝西,构造古朴端庄,气势恢宏凝重,楼高19.42米,为三层、四柱、飞檐、盔顶式纯木结构。整座楼由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、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,柱上架梁,梁上立柱,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。三层楼中,设置、装饰、图案风格各异,特显风姿。尤其是挂在二楼的《岳阳楼记》雕屏——从范仲淹的文到清朝书法家张照的字都珍贵无比。
岳阳楼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岳阳楼洞庭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于2001年荣膺首批国家4A旅游景点,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。以岳阳楼为主体的景区面积为670亩,分为文物保护封闭式管理区和公益性开放式休闲区,内有三醉亭、仙梅亭、怀甫亭、小乔墓、瞻岳门、洞庭风韵诗廊、汴河街、双公祠、五朝楼观、碑廊、吕仙祠等多处景点。景区内绿荫修竹,环境幽雅,文化气氛浓郁,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均曾登临岳阳楼。
岳阳楼景区景观,除岳阳楼主楼外,还有三醉亭、仙梅亭、怀甫亭、小乔墓等景点。2007年景区扩建后,又修复和新建一批参观景点。
岳阳楼 楼高19.42米,平面呈长方形,面宽17.24米,进深14.54米,占地250.66平方米。主楼为纯木结构,运用插榫法构造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构架。整个楼宇由四根金柱、12根廊柱和20根檐柱支撑,屋面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大型盔顶式建筑,三层飞檐翘首腾空,如意斗拱叠合精美,脊饰浮雕栩栩如生,二楼明廊环绕、精巧别致。整个建筑结构严整,工艺精巧,造型庄重。
三醉亭 位于岳阳楼北侧,为主楼的辅亭之一,与仙梅亭遥相呼应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(1775年),系根据民间流传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”的故事而建,初名“望仙阁”,与君山的“朗吟亭”隔湖相呼应。清同治六年(1867年)重建,改称“三醉亭”。三醉亭坐东朝西,纯木结构,重檐歇山顶,占地135.7平方米,全亭总高11.59米,覆盖蓝色琉璃瓦。
仙梅亭 位于岳阳楼南侧,与三醉亭相映成趣,相得益彰。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始称“仙梅堂”。清乾隆四十年(1775年)巴陵知县熊懋奖重建仙梅亭,将仙梅摹刻于亭中石碑上,并撰《仙梅亭记》;清同治六年(1867年)重建后改称“留仙亭”;清光绪六年(1880年)修葺后复称仙梅亭。仙梅亭为纯木结构,二层六角攒尖顶,高11.99米,覆盖蓝色琉璃瓦。亭中竖仙梅石碑一通,上镌《仙梅亭记》及摹刻的“仙梅”。
怀甫亭 位于五平台点将台南侧。1962年,在我国唐代爱国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之际,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。为纪念其晚年生活漂泊于岳阳一带,岳阳人民建亭予以纪念。怀甫亭坐南朝北,歇山顶由四根方柱支撑,全亭总高6.5米。亭中竖有石碑一方,正面镌刻杜甫画像及其《登岳阳楼诗》,背面刻《怀甫亭序》,介绍杜甫生平事迹。“怀甫亭”匾额为朱德所书。
小乔墓 原在岳阳市一中校园,1992年迁于岳阳楼东侧约百米,形制大体依循清代旧例。墓冢为圆形土堆,墓区占地约1400平方米,入口设照壁,正面为苏东坡手迹:“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”,背面刻有《重修小乔墓记》。墓前建有“欢轩”,轩内立小乔塑像,陈列有关小乔史料和书画艺术作品。
岳阳门 即古时西城门。城门隧道沿岳阳楼纵轴线贯穿城墙,隧道长38米。城门洞宽2.1米,高由门洞地面至半圆旋顶3.18米。门额上嵌青石匾一方,上镌“岳阳门”三个大字,右边款识:“乾隆丁卯年(1747年)嘉平月,知岳州府事黄凝道重修”;左边款识:“道光庚子年(1840年)清和月,知岳州府事耿自检重修”。
瞻岳门(南城门) 城楼高17米,宽2.96米,按古代州府一级的规格修筑,城楼高2层。东城楼门楣上书“瞻岳门”三个遒劲大字,为华国锋同志亲笔书写。城墙之上的楼阁有48扇门,每扇门上刻有一字,连起来为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《望洞庭湖上张丞相》一诗:“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”采用篆体刻成,此楼在旧时的功能主要作用于政务。
仿古城墙 最高处达16米,长1200米,设有400个箭垛、3个碉楼(城墙的外城墙体,为古时发送信号的地方,有代替楼梯和美观的作用),借鉴了湖北荆州古城墙的规格,采集了6省8个城市的40多万块青砖砌成。
洞庭风韵诗廊 沿湖共126块刻有诗文的石礅,以波浪式的铁链相连,体现出洞庭湖亲水的意境,石礅上的诗文都是以咏叹洞庭、岳阳的优秀作品,从战国诗祖屈原开始,历经各个朝代至今。
堰虹堤 始建于宋代,是滕子京的惠民工程之一。当年滕子京被贬岳州三年,为百姓办了四件大事,其中一件就是构筑堰虹堤,并请欧阳修写了《堰虹堤记》,只可惜还没有动工,他就调离了岳州,堰虹堤的作用在于防止流水冲刷,便于船舶躲避风浪。2007年景区扩建特别修复堰虹堤这一景观,象征岳阳市委市政府医治水患的美好心愿,也替当年的滕子京了却一桩心愿。
传统风貌街(汴河街) 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州文庙隔街相望,占地面积30亩。它北抵岳阳楼,西临洞庭湖,全长320多米,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。街内共分4个商业小区,150多个店铺。正中为内街,东西两侧为外街,清一色敞轩结构。汴河街全部采用仿古建筑,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风貌,并且力求传统文化与商业的融合,街内有八仙过海等文化浮雕。
巴陵胜状(岳阳楼景区南门) 位于岳阳楼以南500米处,坐北朝南,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,宽55米,其黄色剪边风格独特,东面窗户则采用精美的手工青石雕刻。屋顶正脊上的荷花、莲蓬、莲叶,梁上的荷花雕花都凸显出湖湘地域文化的神韵。
五朝楼观 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,重现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五座风格各异的岳阳楼,五楼为水蜿蜒环绕,巍楼倚碧水,动静结合,刚柔并济。各楼均参照相关朝代建筑上的建筑符号而建,全部采用H78黄铜铸造。唐代岳阳楼建筑模型平面呈正方形,面阔七间,进深五间,边长5.39米,高5.19米,净重12.3吨,其匾额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;宋代岳阳楼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代宫庭画院《岳阳楼图》为蓝本而铸,模型平面呈长方形,面阔3.608米,进深3.092米,高4.5米,净重12.2吨,其匾额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。元代岳阳楼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末明初界画家夏永所绘《岳阳楼图》为蓝本,模型平面呈长方形,面阔3.608米,进深3.092米,高4.3米,净重12.2吨,其匾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。明代岳阳楼以上海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宫廷画家安正文所绘《岳阳楼图》为蓝本,模型平面呈六边形,单面阔1.86米,高4.5米,净重9.1吨,其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。清代岳阳楼以清代画家龚贤所绘《岳阳楼图》为蓝本,模型平面呈长方形,面阔4.43米,进深3.152米,高4.83米,净重10.7吨,其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所书。
双公祠 位于岳阳楼以南155米,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的纪念性建筑项目。该建筑坐东朝西,建筑面积800平方米,采用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,为单层砖混结构。门额“双公祠”三字由范仲淹第28代后人范敬宜题写,祠内设两个陈列厅,展览内容分两部分,“名楼风范传天下”布陈于双公祠左边、过厅、正堂,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、形制演变、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;“忧乐情怀启后人”布陈于双公祠右边、过厅、正堂,展现范仲淹及滕子京生平以及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。展览力图通过文字、图表、模型、文献资料、照片、拓本、书画等相结合的形式,再现岳阳楼的历史和演变,展示岳阳楼的建筑文化,揭示岳阳楼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,弘扬“先忧后乐”的传统人文精神。
碑廊 位于岳阳楼东面广场东南侧的老碑廊,建于1984年,全长32米,高5米,共嵌碑65方。新碑廊与“五朝楼观”曲水相连,形成视觉上的连贯,整体上形如一片长长的金钥匙,总长计240米,建筑面积800平方米。新建碑廊在原碑廊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作品的规格和品位,新增近50副历朝历代名家碑刻作品。
吕仙祠 位于岳阳楼以北100米处,坐北朝南,为供奉岳阳楼诗酒神仙吕洞宾而修,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,为单层、两进、砖木结构,祠内大殿塑有吕祖金身神像。